返回顶部
首页
机械 | 工程 | 工具 | 行业 | 信息 | 集合 | 诗词 | 组词 | 范文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服务与娱乐机器人 详细信息
从共病到共防,为银龄时代的心脏筑就“免疫新防线”
2025-09-26    阅读量:29892    新闻来源:互联网     |  投稿

深夜,急诊室的门被急促推开,一位年过六旬的冠心病患者被紧急送入。他的血压飙升,舒张压超过100毫米汞柱,心绞痛频频发作。

经过抢救,患者脱离了危险。可后续的检查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心梗,还与一种“潜伏在暗处”的感染性疾病脱不了干系。

“我们碰到过冠心病的病人,原本病情很稳定,但是得了带状疱疹以后血压也飙升了,还频发心绞痛,只能住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吴文育教授介绍道。

这类“意外”并非孤例。当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身处多病共存的复杂局面,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成为隐藏的“扳机”,让心脏健康雪上加霜。而面对这样的困境,“主动联防”正在成为新的解题思路。

2025年9月29日是第26个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是“律动不息”(Don't Miss a Beat)。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央视网发起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世界心脏日健康科普日活动之“带疱伤心,主动联防”主题公益科普正式开展,向广大患者和公众发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呼吁:守护健康的“心”,不能只盯着心脏本身。

庞大未尽之需下,未被看见的多重风险

“心血管疾病在我们国家的居民死亡病因中一直排在第一位,虽然近年来,我们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管理方面取得不少进步,但其发病率未到达拐点,仍处于持续上升的过程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力衰竭和心肌病中心主任杜昕教授指出,“尤其在中老年患者中,多种疾病交织和管理难度叠加,构成了更为复杂的健康挑战。”

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人数已达3.3亿,其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的近50%。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中老年人常见的“三高”等问题可能与感染性疾病“纠缠不清”,其中就包括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病以及带状疱疹。

“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免疫功能较弱,身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免疫细胞功能下降,这使他们更易受到感染性疾病的侵袭。”杜昕教授解释。吴文育教授亦引用数据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遭遇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39%。”

带状疱疹最让人色变的就是其剧烈的疼痛。吴文育教授表示自己日常接诊,就经常会碰到因强烈疼痛而备受煎熬的患者,“我们称它为‘会呼吸的痛’,有的患者形容像灼烧、电击一样,稍微刺激一下就痛不欲生。”

这种疼痛和可能随之而来的应激反应,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要“小心”。有数据显示,带状疱疹发作后,短期内心梗风险有可能增加68%,脑出血和中风风险可能增加78%,可能形成“1+1>2”的叠加危害。

除了短期刺激,带状疱疹还可能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去更为漫长的痛苦。“带状疱疹这类感染性疾病还会带来慢性炎症和高凝状态,会反过来加重心血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杜昕教授进一步解释道。这就如同一辆本就超载的卡车,在爬坡时又突遇暴雨。 

在合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患者身上,这种“循环”尤为突出。PNH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皮疹出现后持续超过90天的疼痛,有些患者甚至持续几个月、几年。“与流感等常见感染性疾病不同,流感往往好了就好了,带状疱疹可能疼很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持续时间也会更长。”杜昕教授强调。

共管共防,破解多病共存危局

银龄时代,多病交织如同藤蔓,缠绕着许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而带状疱疹这条藤蔓上的突刺尤为骇人——约1/3的人一生中会罹患此病,中国每年病例数可能超过600万例。庞大的潜在患病人群、剧烈的疼痛、家庭的长期照护负担和社会经济消耗,使带状疱疹及其共病风险成为公共健康隐患。

面对共病叠加,传统的单病种管理模式露出一定局限性。而国家在顶层设计上也发出信号:《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亦倡导强化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管”全链条管理,坚持预防为主,注重关口前移。这样的倡导正逐渐在临床一线落地。

吴文育教授强调:“首先要打破科室壁垒,让各科医生对共病有基础认识,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在他看来,当前诊疗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型,“过去我们以治病为中心,而现在更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皮肤科在带状疱疹患者中也要关注心血管的问题,心内科医生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也要关注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我们做好‘共管共防’,意义重大。”

而要夯实健康防线,除了医生的努力,患者自身的“主动健康”意识亦不可或缺。“每个人都通过主动管控风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等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才能降低整个社会的疾病负担。”杜昕教授表示,“这其中就包括通过接种疫苗等方式来预防带状疱疹、流感等可预防的感染性疾病。”

所幸,改变正在悄然发生。作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社区对这些变化的感触颇深。“在我们持之以恒的科普工作下,很多老年居民会主动发信息问家庭医生,自己是否适合打疫苗。”广州市天河区冼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熊冠华表示,“很多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有所顾虑。其实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并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只要科学把握接种时机,慢性病患者其实更应该主动采取预防举措。”

主动联防,共筑全民健康防线

当“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成为诸多公共卫生问题的“共性解答”之一,它的实现更需要系统性的应对。为此,医防融合的创新实践正逐步在基层落地。据熊冠华主任介绍,在他工作的冼村街道,正在进行“防-治-管-康-健”一体化工程,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健康服务。

“在健康传播方面,我们有订阅号、视频号、服务号,每周都要推送健康科普,还专门做了IP形象,来提高社区居民的接受度。在免疫服务方面,我们优化了接种流程和预约渠道,延长了接种门诊时间,还常常开设成人接种专场。我们还在推进临床医生端开具疫苗处方,或者让签约的家庭医生给到居民预防接种建议。”熊冠华主任表示,“今年七月,我们还开展了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的惠民政策,居民接种意愿大大增强。”

此外,社区还同时与三甲医院共建“心血管专科联盟”,让家庭医生和专家协同管理慢病与感染风险,真正织紧“共病联防”的一张网。“让‘预防’不再只是口号,而是成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保障。”熊冠华主任总结道。

这种探索与国家政策方向高度契合,不断推动疾病防控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型。“要真正做好联防联控,还需要社会多方的努力,包括政府、医疗机构、疾控、媒体,甚至公众自身。”吴文育教授表示。

此次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央视网发起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世界心脏日健康科普日活动之“带疱伤心,主动联防”主题公益科普正是这一合力的缩影——助力医生传递科学认知、临床打破学科壁垒、公卫加强体系联动、媒体扩大科普影响……各方力量共同汇聚成“主动联防”的强大合力。

从社区便民服务的基层创新,到国家医防融合、联防联控的顶层布局,“主动联防”的健康图景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当千万条细流汇成大江大海,我们终将抵达的,不仅是晚年无忧的个人愿景,更是全民健康的时代蓝图。

(专家观点仅用于科普,不构成医疗建议。)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网机械,okmao.com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客服邮箱:23341571@qq.com | 客服QQ:23341571
全站地图 | 二级目录 | 上链请联系业务QQ:23341571 或 业务微信:kevinhouit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