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医院看病后,患者如需开具医疗收费票据,要到窗口办理或机器上打印。而今,这一环节被“搬”上手机——得益于近日上线的浙江省区块链电子票据平台,看病报销即将告别纸质时代。这也是全国首个区块链电子票据平台,预计到年底前,省内100多家医院都将推出此类“掌上”票据中国机械网okmao.com。
“患者就医后,会拿到不少纸质发票作为就医凭证。”省人民医院财务科科长胡格平告诉记者,长期以来,纸质票据存在开票数量大、印制成本高、使用麻烦、易损坏遗失等问题。纸质票据给慢性病患者、异地就医的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不少人为了盖章反复跑腿。为方便患者就医,省人民医院已率先推出“掌上”票据,市民通过手机即可完成预约挂号、缴费、取票、拿药等就医全流程,无需窗口反复排队缴费、打印。
浙江省电子票据平台使用的区块链票据“生成-传送-使用”,对于省内异地就医患者来说,人还没回到家,所有医疗票据都已经数据共享至该平台。“电子票据不会丢、随时查,未来将进一步连接商业保险,用户网上提交理赔耗时不过几分钟。”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平台所提供的电子票据已实现部分商业保险报销等使用场景。接下来,将把便民服务扩展到医保零星报销、异地报销等领域,以后还会拓展至教育、公益类等公共支付使用场景。
据悉,目前省平台已上线了包括省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浙大邵逸夫医院等在内的11家综合性医院,市民可以在浙里办APP、浙里办支付宝小程序上查看医疗票据。还有近60家医院数据已上传至省平台,即将实现查看、归集打印,预计到年底前将覆盖省内100多家医院。
昨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展示的无人驾驶汽车。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2019年全国双创周将于今日至19日举行。记者提前探访北京会场看到,手术机器人、仓储协作机器人、高通量计算机芯片等创新成果亮相“吸睛”。活动中,将呈现一批具有北京水平的高精尖硬科技项目,所有参展项目将突出最新技术突破、体现硬科技双创成果。
新京报讯 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双创周)今天启动,北京会场将继续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作为主场,今年以“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为主题,设置创新引领、创新要素、创新源头、双创生态、京津冀协同创新、开放融合、科技惠民七大展区,共吸引参展企业300余家,展示项目300余项,此外,还有13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参加。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双创”北京会场突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最新成效,集中展示集聚和利用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的最新成效。
活动中,将呈现一批具有北京水平的高精尖“硬科技”项目,所有参展项目突出最新技术突破、硬科技双创成果,突出体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领域展示一批世界前沿、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产品和技术。此外,还将呈现一批高科技惠民项目,在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体现双创成果惠及百姓民生。
亮点1
仓储机器人主动避开障碍
昨日,记者提前探访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大厅内,一台仓储协作机器人跟随着工作人员在背后缓缓行驶,不仅可以灵活转弯,途中遇到障碍物时,还会主动避让。
灵动科技工程师边铁栋告诉记者,这款仓储协作机器人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可跟随拣货员在仓库中协同拣货;同时,仓储协作机器人还可以实现“自导航”,提升仓储内部物流效率。
“在跟随模式下,你的正面、侧面和背面都可以被识别。如果是‘自导航’的话,它可以自己规划路线,相当于无人驾驶。目前这辆车在满载350kg的情况下运行8小时,之后我们还会添加自动回充功能,没电时自己回到充电口。”边铁栋说。
类似的技术还被运用在了行李箱上。现场展出的登机箱外观与普通登机箱无异,却能紧紧跟随着工作人员侧后方移动,当握住手柄时,行李箱又自动关闭电机电源,进入手动模式。箱体后侧的拉链内装有充电宝大小的锂电池,可轻松取出,便于携带。
灵动科技品牌市场负责人谭园园介绍,箱体上的三个摄像头可以实现人脸识别,以侧跟为主、后跟为辅的方式,解放乘客双手;内嵌的超声波感应器可帮助行李箱精准避开障碍。
亮点2
触觉机器人有“人类触觉”
除了基于视觉技术的机器人外,触觉也给机器人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在灵动科技展位旁,一只机械手臂正跟随着工作人员的操作移动。当工作人员用手靠近传感器时,机械手臂便会主动避让。按压传感单元,机械手臂还能根据力度和用力方向进行移动。机械手臂旁放置的显示屏,可以实时显示出传感器识别出的物体材料,当工作人员对物体材料进行替换时,识别结果也会随之改变。
这款由他山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机械手臂突破了机器人在利用触觉技术方面的短板,通过电容触感技术,使机器人获得了与人类相近的触觉感知。
“目前暂时可以识别四种材质的物体,包括金属、塑料、玻璃和塑料隔板中装有的水,这四种也是最常用的材质。”技术负责人曾凡佑介绍。
“基于视觉的机器人对光、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还可能会产生死角,而基于触觉的机器人对外界的感知是有穿透的。”当机械手臂向前方材料移动时,曾凡佑将手放在材料后,机械手臂便停止了向前移动。“它相当于让机器有了知觉,可以大胆地和人体进行互动。”
亮点3
5G助医生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
此次主题展也展出了医疗方面的成果。由北京天坛医院、北京理工大学和唯迈医疗共同研发的高精度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通过人机协作,可由医生操纵机器人进行手术中导管和导丝的操作。
现场展出的模型可以看到,医生可坐在隔离区域,操纵机器手臂进行导管的牵拉,将导管送入患者脑血管中。手术过程最大程度保留了医生的原有操作习惯,同时引入力觉同步感知技术和机器人本身的安全预警机制,使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感受到如同真实操作的手感。
技术负责人肖楠介绍,这款机器人可有效介入心肌梗塞、脑动脉瘤等高发病率疾病的手术过程,实现手术遥控操作,不仅大幅减少医生所受辐射伤害,也有效提高了血管介入治疗操作的精准度。
“目前在此类疾病的手术过程中,由于X光射线的辐射,医生需要身穿20公斤的铅制防护服,身体负重比较大,这就会给导管和导丝的精确性带来影响,对患者来说风险也会提高。通过这个机器人,医生可以在隔离间遥控操作手术,稳定性和精准度都大幅提高。”
心肌梗塞等疾病发病急,且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较高。随着5G的推进,这款机器人的远程操纵还将扩展到跨院、跨市甚至跨省,使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共享。
除此以外,数坤科技针对心血管病、冠心病研发的加菲智慧医疗平台,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帮助影像科医生将诊断的时间由原本的半个小时缩短至两分钟左右;通过算法,还可自动对图像资料进行诊断,产生诊断报告。
亮点4
“金刚”计算机满足多种5G场景
5G和物联网的融合使需要处理的数据发生了上万倍的增长。据介绍,在IT3.0时代,万物互联给计算的并发性和实时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据中心服务架构已无法满足新型业务需求。
由中科院计算所范东睿研究员带领高通量中心团队研发的高通量计算机“金刚”,基于自主研发芯片及系统,具有高并发、强实时等特点,满足了5G时代数据密集型应用场景的需求。
“5G的不同在于它实现了物联。4G和之前所解决的都是人的通讯,而万物互联后就发生了几个明显变化。首先是连接的数量多,对时间的敏感性强,比如汽车、机械手臂、传感器会对时间的延迟特别敏感。因此,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需要更高效,更适应这样的场景。这是和我们传统的计算很大的差别。”范东睿介绍。
目前,高通量计算已经在国家网信办互联网安全中心、运营商以及一些城市的云处理平台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