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作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第一展”,是我市家电企业抢抓出口订单的重要平台。
第125届广交会于4月15日至5月5日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举行,我市55家企业“抱团”参展,共有展位112个。这届广交会分三期举行,第一期时间为4月15日至4月19日,我市家电企业参展即献“好戏”——“湛江智造”走俏广交会中国机械网okmao.com。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期达成成交意向7100万美元,成交以家电产品为主,与上届基本持平。
天桥“共享空间”
集中展示湛江“亮点”
琶洲会展中心的广交会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全球各地的客商蜂拥而至,穿梭会场洽谈选购心仪产品。
在广交会C区的天桥上,排成长长一列的湛江家电出口品牌企业展位和湛江家电产业基地的宣传展位尤为醒目,吸引了不少客商前来观看洽谈。
广交会向来“一位难求”,展位非常紧张。今年,为缓解我市家电出口企业在广交会展位不足的问题,市商务局创新形式,会同广交会主管部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联合举办第125届广交会天桥“共享空间”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广交会强大的全球家电采购资源,进一步宣传推广湛江家电产业基地形象和产业集群整体实力,提高我市出口家电企业、产品的商誉,同时提升参展成效。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方式,让更多企业有机会参与到广交会当中,进一步助力企业在广交会上招揽结识客户,抢抓出口订单,推动湛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商务局局长杨文光说。
据了解,本届广交会第一期湛江参展企业31家、展位45个,涵盖家用电器、电子消费品、建筑及装饰材料、车辆、通用机械、五金等,展品以家用电器为主,有家电企业24家、展位35个。
智能化个性化产品
展示创新重要性
在广交会天桥“共享空间”,不少客商兴致勃勃地停留在湛江市新诺饮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展位前。现场展示的全自动人工智能咖啡机、咖啡拉花机、奶泡机等,都成了全场瞩目的焦点。
“看!我上传了自己的照片后,才几秒钟的时间,咖啡拉花就做好了,非常逼真,很好玩。”一位外国友人按照工作人员指引,当场操作了一番,马上端出了一杯印着自己头像的咖啡,引得周围的友人和客商纷纷点赞、拍照。
“这是我们公司制造的智能咖啡拉花机,可以根据顾客的喜好进行个性化订制,扫一扫便可上传照片制作个性化的拉花。年轻人追求时尚和个性,这种个性化、智能化的订制是发展的趋势。”湛江市新诺饮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光介绍说。他还现场为记者演示了今年企业的新产品——全自动人工智能咖啡机的使用过程。只见操作屏上有不同的咖啡口味选项,消费者只需扫码付款,选择相应口味,这台全自动智能咖啡机很快就能制作出咖啡,不少客商看了,都竖起大拇指点赞,纷纷前来洽谈合作。谢光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也不断转型升级,谋求产品创新,形成“物联网”,将机器与终端联合,现在可以通过手机端和电脑端,随时进行流程操作。
在广东鸿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挤满了前来洽谈生意的客商,现场工作人员简直忙不过来。两名来自捷克的“老顾客”,正拿起公司的新产品电热水壶详细了解,频频点头。现场的翻译人员介绍说,这两名“老顾客”从5年前的广交会开始,每一年都会来鸿智了解新产品、下订单,像这样的老顾客不在少数。参展期间,工作人员每天都很忙碌,也取得了很好的交易成果。
除了家电企业,湛江的房车企业在广交会上也非常出彩。湛江卡莱湾房车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二年来到广交会。“我们重视创新,不断调整不断进步。参展两年,成效一年比一年好,前年我们公司产值是2000万元,去年是5000万元,今年预计可达到8000万元至1亿元左右。”该公司首席工程师林小佳介绍说。
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湛江家电又迎“春天”
1979年,中国第一台全自动电饭锅在湛江问世,湛江成为国内最早的小家电生产制造基地。多年的发展奠定了产业集聚的基础。在经历“阵痛”后,湛江家电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湛江已成为国内唯一集“中国电饭锅产业基地”和“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于一身的国字号家电产业基地,成为国内最具产业集群规模、最具完整产业链、最具产量规模、具有很高市场占有率的家电产业基地,聚集了产业上下游830多家企业,形成了由产品研发、模具制作、配件生产、成品总装、质量检测、物流配送和内外贸易等构成的完整产业链,可生产电饭锅、电压力锅、电热水壶等60多种家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0多亿元。
据统计,2018年湛江家电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产销量约占全国的30%。其中电饭锅年产量达1.18亿只,约占中国电饭锅产量的60%以上。以电饭锅为代表小家电自营出口23.7亿元,供货出口13.6亿元,远销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德国、俄罗斯、泰国等122个国家和地区,被全球权威认证机构瑞士SGS集团授予“湛江家电全球采购基地”证书,成为中国主要的小家电出口基地之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新的源泉。在不断转型升级和创新推动下,湛江小家电逐渐实现从单一型低端产品向全能型、数码智能型等高新产品发展,高端化趋势明显。如今,“湛江智造”小家电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湛江智造”小家电将研发出更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湛江家电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特派记者 何有凤 通讯员 钟育波)
4月16-19日,以“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京举办。该大会得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中国科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市科协等单位大力支持。
此次大会聚焦安全与健康,邀请国内外食品界重量级大咖,围绕“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主题进行大会报告,并围绕8个重点方向开展深入研讨,以创新发展的眼光关注中国食品安全与健康转型的热点和难点。
关注点一: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
国际科学理事会前主席Gordon Mcbean在会上表示,2030 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减少议程必须聚焦于解决粮食和健康交叉问题。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风险报告》中将极端天气事件(包括风暴、洪水和热浪),气候变化缓和与调整措施失败和自然灾害列为未来10年全球五大风险中的三大风险。这些风险都将对健康和粮食造成影响,而且影响方式往往非常复杂。而粮食供应及其加工方式对全球环境的作用,也均面临着这些风险所带来的挑战。如何通过食品科学和创新化解这些问题 ,这就需要科学家、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组成跨学科的团队一起面对,以实现对全球健康、食品和可持续性具有长远影响的成果。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科学主席Vish Prakash在“关注食品安全以外的安全——安全食品的未来计划”的报告中表示,食品必须是100%安全,而且在安全方面没有任何交易可谈。食品安全的保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以及所有卫生农业规范和植物检疫条例等,同时也包括食品加工必须符合最新分析方法的发展,以确保产品安全地进入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把食品安全与前沿科学联系起来是必然趋势,不能找借口在一个地区/国家消费不安全食品或把这些不安全食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关注点二:用科技创新拥抱大健康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相继出台,健康中国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大健康领域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在此背景下,食品工业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科技创新拥抱大健康。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亚太区总裁李永敬博士在大趋势推动亚洲健康食品创新的报告中表示,近十几年里,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尤其见证了拥有全球最多老龄人口的亚洲的持续变化。根据《新营养商业》杂志的数据,消化健康、植物基和蛋白质占据了全球食品、健康和营养十大趋势的前列。而老年食品、发酵/益生菌食品,以及植物蛋白食品等,将成为亚洲地区健康食品业未来创新的方向。
在食品营养与健康论坛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食品工业是让“国民营养计划”落地的最佳载体,要加大食品工业转型中健康研究的科技支撑。作为高速发展的冷冻食品行业的领头企业,会上,三全食品总裁陈希分享了我国冷冻食品领域的技术和全程冷链运输的国际化水平,让新鲜被重新定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食品科技联盟等专家围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受理中的问题及建议”“世界各地人们在吃什么”“儿童肥胖”等话题进行交流,此外,还围绕行业关注的糖与人体健康、减盐行动、益生元与益生菌等话题展开研讨,为国内外食品科学家多年来在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与产业对接的突破口,为食品工业的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方向。
会上,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春喜、荷兰皇家菲仕兰中国业务集团董事长高瑞宏、金光集团农业资源中国区负责人及食品部总裁周志毅、艺康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张庆峰、乐斯福大中华区总裁浦建菲、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执行主任严志农、德国拜发集团食品和饲料安全检测事业部总经理Sigrid Haas-Lauterbach也企业家高峰对话中,围绕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进行了经验分享。
关注点三:探索食安监管体系的“中国方案”
为加强各国食品控制体系的建设,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倡议建立一套区域性食品安全指标。该倡议受到亚洲和太平洋不同地区的关注,成为各国食品安全会议的焦点议题。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2017年12月新加坡举行讨论会上,中国与不丹、库克群岛、韩国和菲律宾,带头参与FAO食品安全指标试点项目。随后,FAO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推进中国食品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
大会期间,来自比利时、澳大利亚、韩国、不丹、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在圆桌会议的讨论上,全面地介绍了食品安全指标建设项目,并分享本国已开展的食品安全指标案例研究和试点项目的开展情况。主办方还邀请了国务院食安办组成单位的代表同各国食品安全相关机构的官员一道进行深入地研讨,以期在交流与碰撞中,探索创建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中国方案”。
关注点四:互联网时代的食安智能管理
近年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餐饮和“新零售”模式在全国各地涌现,新业态的出现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手段把控食品安全,成为多方共同关注的话题。饿了么副总裁兼首席食品安全官王三虎表示,网络餐饮到家与线下消费到店的融合,推动了中国餐饮行业的数字化进程。随着数字化消费场景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管理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管理手段,对入网商户进行风险管理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食品安全需要共治,与监管部门、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合作共治,探讨在保障消费者“吃得安全”的基础上,如何“吃得更加营养健康”,为不同消费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营养配餐成为网络餐饮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会间的“‘零售新时代’的食品安全智能管理”专题上,邀请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商务部等相关单位的专家从政策实施与法规监管层面针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新形势下便利店发展模式进行了分享。此外,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手段全方位把控食品安全,如何将人工智能与现代零售相结合,会上也邀请包括便利蜂在内的便利店、网红零售电商、传统食品企业的代表进行实践分享。
关注点五:生产过程中过敏原成分交叉污染的检测成新挑战
对于那些对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的人们来说,过敏原信息标签是非常重要的。无麸质、无乳糖、无坚果、无蛋和低组胺,带有这些标签的食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多。在欧盟,含麸质谷物、牛奶、蛋、大豆、坚果、花生、鱼、贝类、芹菜、芥末、芝麻和羽扇豆用作原料时都必须在标签上进行标注。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最大的危机来源于含过敏原食物与无过敏原食物生产时的交叉污染,微量过敏物质通过设备、器材和工作服上的残留物或者空气进入到产品中,而这些产品标签并不能明确标示出这些过敏成分。因此如何准确检测成为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当前或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加拿大卫生部食品局、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德国食品法过敏原工作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广州海关等多国科学家在相关专题中围绕食品过敏原管理、法规监督以及标识与检测等先进的国际经验,从检测、监管、召回、现状、发展与防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关注点六:食品安全预警与风险交流的难点与实践
在《“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中明确指出,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对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和公众幸福感指数的稳定提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会期间,国内外监管部门负责人和权威专家及媒体代表,针对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中的主体作用、监管制度、工作体系和方式、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公众感知和参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借助融媒体的时代优势,实现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工作的“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Patrick Wall博士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对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的信任仍然比较脆弱。而数字媒体沟通技术却可以有助于食品新科技的传播,开展科普、辟谣等工作。食品科学家和食品相关科研机构,作为食品科技的权威,急需学习并利用新媒体技术。这一点在中国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非洲猪瘟这样的疫情时刻,让真实准确的信息(而不是谣言)快速大范围的传播可以借力新媒体。目前,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新媒体时代的前沿,其他国家无法媲及的无现金支付就是最好的佐证。期待看到中国食品科学家将本国数字媒体方面的优势带入食品科普,在食品信息沟通方面引领国际同行。
关注点七:棕榈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棕榈油是目前世界上生产量、消费量和国际贸易量最大的植物油品种,因其煎炸稳定性、氧化稳定性较突出,长期以来,被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和餐饮烹调领域。但是,一直以来,对棕榈油安全性、营养性的质疑也不断被人提及。为了更科学、理性地看待棕榈油的健康、营养与食品安全,大会将对棕榈油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情况、棕榈油种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
在大会特设的“国际棕榈油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围绕“油脂与健康”做主旨发言。河南工业大学谷克仁教授介绍了棕榈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来自马来西亚的专家就棕榈油品质管理与应用特性进行分享。江南大学王兴国教授就棕榈油加工与使用过程风险因子成因与防控进行报告。此外相关行业代表也就棕榈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油脂安全助力食品加工快速发展等话题展开了研讨。
关注点八:我国食品工业检测标准的机遇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助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我学会于前期开展了食品行业检验方法问卷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归纳,梳理出行业在检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大会特别设置“检测方法”专题,聚焦食品中的微生物和营养素,借鉴AOAC INTERNATIONAL在相关标准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研讨与交流,推动国际方法与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对接与融合,助力食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食品安全的起点应从卫生设计开始。大会期间,主办方围绕“发酵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设计与安全保障”专门设立了EHEDG培训班。该培训围绕发酵乳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典型案例,以及如何通过提升加工设备的卫生清洁能力避免有害菌的滋生等主题,邀请国际专家与行业代表一道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最佳解决方案。针对肉制品供应链中的微生物风险及防控措施,大会主办方还与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CMSF)共同举办了“肉制品供应链微生物风险管理培训班”,通过对肉制品从原料、加工环境、生产经营等整个供应链环节如何采用适当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肉制品的质量和安全等议题的讨论,以期促进从业者正确认识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风险。
俄罗斯科技企业研发的AI主播“亚历克斯”(如图)16日亮相该国国家电视台,进行了“播音”首秀。但没想到,其呆板的神情、不修边幅的外表以及“违和感”十足的台风却引发差评无数,不少网友惊呼:“这是什么鬼?”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7日报道,16日下午,“亚历克斯”进行了系列新闻播报。节目播出不久,“他”的表现便引发媒体和民众的“大吐槽”。俄罗斯《每日海报》杂志评论称:“这玩意儿长得太吓人了。”网友则调侃道:“他的眼神就跟刚吸过毒似的,像个死人”,还有不少人质疑“怎么连胡子也不刮一下?”
据了解,“亚历克斯”由俄罗斯初创企业Promobot研发,“他”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应答、互动,与人交谈,并模仿人类的面目表情。有媒体调侃称,虽然总说人类要被AI取代,但从“亚历克斯”的表现来看,这一天的到来恐怕仍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