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近日,新华网记者走进浙江省嘉兴市、温州市等地,触摸城市乡村发展脉络、感受百姓生活点滴变化,探寻“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浙江发展的成功密码中国机械网okmao.com。
精神引领巨变 红色村庄绽“新”颜
走进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北团村,树木郁郁葱葱,街道干净整洁、屋内窗明几净。这个以红色文化闻名的村庄,近年来紧扣“红船精神”的思想内核,深挖本村特色,振兴乡村经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洋溢着新活力和新气象。
在北团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输液室、全科诊疗室、计生指导室、康复指导室、健康信息管理室等一应俱全。目前,这个服务站为全村两千余名村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已为辖区居民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近1800份。
柏子华是北团村的一名社区医生,每天会接诊30名至40名病人,也会定期为村民开展义诊,生活充实而忙碌。他说,如今,村民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大病合作医疗参保率已提升到99.9%,看病花钱不再发愁,咱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嘉兴北团村党群服务中心及村文化礼堂。新华网 刘厦 摄
在北团村,党建工作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北团村严抓党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强化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了一支党建工作团队,组织党员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不断丰富党员的组织生活。
记者近日来到村内采访时,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正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讲,村民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并不时认真记录着。据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建红介绍,近年来,北团村积极发挥“初心之路”党性教育高地的引领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三会一课”“党建云平台”“远程教育”“北团青春党建”“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和微信群,多渠道拓展广大党员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范围,成效显著。
在海盐县,北团村的变化只是缩影。近年来,海盐县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工程建设,实现了标准医务室村级全覆盖,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村级全覆盖,镇文化下派员、村级专职文化管理员的“两员”全覆盖,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北团村自来水管网地埋工程、生活污水工程等都在加速推进。今年还将在现有基础上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重点打造村部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同时继续推进“初心之路”“党建公园”等红色旅游项目,推动村庄建设再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持续发力 科创新城迅速崛起
南湖风起,红船起航。嘉兴南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如今还成为了科技创新的沃土和产业创业的摇篮。一座充满活力的科创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嘉兴科技城展示馆。新华网 刘厦 摄
智能服务机器人、蓝牙音乐智能灯、体感游戏机、贴片式温度计……走进嘉兴科技城展示馆,一股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成立于2003年的科技城是浙江省首个“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性创新平台,也是当地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加快产业结构提升的一项有力举措。
据科技城展示馆馆长王丽婷介绍,科技城给予创业者优渥的成长环境,为企业提供人才招募。高效审批、研发支持、成果转化等一条龙全方位服务,孵化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企业和人才。
未来,嘉兴科技城将做强以应用研发、检验检测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
在嘉兴这片火热的土地上,科技创新正不断焕发着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核心部件,做大做强核心技术”……在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金松看来,企业是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发展起来的。
他介绍说,企业一直坚持自主创新,曾率先研发成功小型化压缩机和变频压缩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搭建专业化研发平台。目前年产销压缩机近3000万台,产品远销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融合创“新”意 海湾整治出新招
养猪也能科技范?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坚持首创精神,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全国首个以“猪”为主题的一站式体验地,将养猪这一传统行业玩出了“新”花样。
投篮、踢球、玩套环……一场场的萌猪表演秀正在上演,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据负责人缪雨说,体验地集合了萌猪表演、儿童游乐、科普教育、餐饮购物等业态,让消费者在体验感受的同时,了解产业背后的故事、文化、历史。2017年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
产业融合新意十足令人惊叹。而在温州市洞头区,一项名为蓝色海湾整治项目的创新举措也让周边群众真正获得了实惠。
据介绍,蓝色海湾整治项目主要实施海岸带、滨海湿地和海岛海域生态修复三大工程,重点突出“破堤通海、生态海堤、十里湿地、退养还海”,将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化修复工程,打造生态健康、环境优美、人岛和谐、监管有效的生态岛礁,加快建设“海上花园”。
在洞头区东岙村村主任洪求伟看来,东岙村的发展是从2016年沙滩整治开始的。“以前浪大经常会打到房子,留不住客人,旅游业很难发展起来。”他说,自从沙滩整治修复以来,区域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实施沿海村居改造升级等系列项目,海岸线靓了,村庄美了,游客越来越多。
新举措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已经显现。东岙村人均年收入已经从2010年的8000多元增长到如今的两万多元,不少人选择回乡创业反哺家乡,以这个村为核心辐射带动的观光旅游带正在形成。
坐落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经落成启用近3年时间了。截止到7月19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经发现了125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确认了86颗。这标志着还处在设备调试阶段(今年将正式进行国家验收)的FAST已经部分地实现了其科学目标,能真正地作为一个实用的望远镜而脚踏实地地开展天文观测工作了。
完成工程建设后的FAST,便进入了望远镜本身的调试阶段。FAST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姜鹏说:FAST调试难度大,调试工作涉及测量、控制、力学、电子学、天文等多学科领域,具有极大的技术挑战。同时,FAST工作模式显著区别于传统望远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
当然,令人高兴的是,FAST望远镜现已实现了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的天文观测模式,有数项的关键指标超过了预期。
这曾是一代天文学人的梦想。
1993年,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中国等10个国家的天文学家提出应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他们期望,在电波环境被彻底破坏之前,真正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弄清宇宙结构是如何形成和演化至今的。
建造FAST的动机始于此。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原貌
1994年底,北京天文台(现国家天文台)牵头国内20所院校,提出建设“喀斯特工程”。他们从中国西南无数个喀斯特地貌的凹坑中,选中了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2011年3月,这个工程(即FAST)正式开工建设。
射电望远镜同光学望远镜一样,口径越大接收到的电磁波越多,其灵敏度就越高,探测能力就越强。
FAST望远镜,是把覆盖30个足球场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借此,FAST能够监听到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要达到这一目标,500米口径的结构,必须实现毫米级的精度,这是之前的天文学家从未做过的。
回顾建设历史,姜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在建设过程中,FAST团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我们要突破射电望远镜的百米口径极限,开创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它所面临的技术挑战极多。”
科研人员要在大窝凼这个凹坑内铺设4000多块单元组成的500米球冠状的主动反射面,球冠的反射面在射电源方向要形成300米口径的瞬时抛物面;使望远镜接收机能与传统抛物面天线一样处在焦点上,要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
FAST靠拉扯索网来调整“天线”(大锅)。整个索网联系着边框以及2000多个凹坑地表面上的促动器。这些电机协同配合,一致行动,控制着索网的形状。而整个变形(调整天线)过程,是由激光定位系统校准的。
高悬在大锅上方的一个类似于神舟飞船大小的馈源舱(信号接收单元),重达30吨,内设世界上最精贵的接收器。它被6条400多米的钢索吊起,移动范围达200米,随时接收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锅传来的信号。
“框架、索网、接收器,每一部分的位移都要控制在毫米级,FAST才能正常工作。”姜鹏说,FAST仅反射面就需要2000多台促动器协同控制,而且索网把所有促动器都连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
令姜鹏感到欣慰的是,经过两年多的紧张调试,FAST的数项性能指标超过预期,在灵敏度、系统噪音、指向精度等关键技术指标上,已经达到了国家验收标准。“可以说,调试后的FAST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可以帮助人类了解更遥远、更早期的宇宙”。
2017年10月10日,国家天文台在北京宣布,FAST望远镜发现了6颗新的脉冲星。这是国际上利用中国制造的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由此开启了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新时代。
目前,FAST已经发现了的脉冲星候选体超过百颗。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说:“2018年2月,FAST探测到有史以来最暗弱的毫秒脉冲星之一,这颗脉冲星是其他国家很多望远镜看了多次却都没有看到的。这充分证明了FAST在灵敏度方面的优势。”
FAST的研制和建设,体现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将推动我国在天线制造技术、微波电子技术、并联机器人、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等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