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首页
机械 | 工程 | 工具 | 行业 | 信息 | 集合 | 诗词 | 组词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高端访谈 详细信息
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江苏唯一获得者追梦 技能人生再迎高光时刻,做技能报国的产业工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焊接操作工谢元立
2019-04-29    阅读量:30593    新闻来源:互联网     |  投稿

4月28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最高荣誉“阿尔伯特·维达”大奖得主宋彪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也成为今年江苏该奖唯一获得者。刚刚21岁的宋彪,再次迎来自己技能人生的“高光”时刻。


奔跑,每一条赛道都会有奖牌


2017年10月,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学生、19岁的宋彪登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力量、担当与朝气中国机械网okmao.com


“2014年,中考成绩出来,我的分数比普通高中分数线只高了几分,上不了好高中。”宋彪回忆道。


宋彪从小喜欢拆装一些钟表和小器械,暑假去爸爸工厂帮忙时,他特别佩服那些技术工人,能利用手中工具“变”出一个个漂亮的零件、组成一台台灵活的机器。他决定选择上技校。“人生有很多选择,按照自己的兴趣一直走下去,总能找到靠谱的路。”得知儿子选择技校,宋彪的父母犹豫之后最终决定支持。“爸爸告诉我,如果拿不好笔杆,就一定要拿好工具。他期望我有责任、有担当,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宋彪回忆道。


入学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后,宋彪就读于机械工程系五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一学期,宋彪成绩并不算好,从文化课学习转变到技能学习,他一下子还不适应。于是,每天课后的下午4点到6点半,他都会向专业老师请教问题,弥补知识空白;老师下班了,他就把车间钥匙借过来,找机会反复操练。


每当做出一个新零件,宋彪都感觉新奇、兴奋,充满成就感。有一天,当他审视自己刚完成的作品时,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它光洁的表面上,那种美好一下子击中了他,这是一颗匠心最初的萌芽。


攻坚,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汗水


在央视一档节目中,宋彪用电磨笔现场在蛋壳上刻字。这般游刃有余的操作,来源于平时稳扎稳打的训练。焊接、应用锉刀、钻孔……每个技能都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


“比如用锉刀加工零件,需要做出一个平整的圆弧,非常考验手的平衡度,我差不多练习了一个学期。再比如练习手枪钻钻孔,一共十几个尺寸,为了保证精度,每个尺寸我每天都要练习三四十个,每周练习两三天。”如今,随便哪个尺寸的钻孔,宋彪都可以一遍成功,这个水平,一般的技工很难达到。


老师看宋彪勤奋,推荐他参加省里举办的第一届技能节活动。他每天比别人多练习两个小时,星期天也不休息,最终在比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从2016年起,为准备世界技能大赛,宋彪连续两个暑假都没有回家,顶着酷暑高温,在车间里一练就是一天,汗水湿透了防护服。有一次因为疏忽,宋彪的脖子被电弧灼伤,老师让他回家休息几天,但他仍然带伤坚持训练了一个月。装配与调试是他们这个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宋彪经常反复练习直至深夜,以至于后来在选择垫片时已不需要量具,他光凭手摸就能准确判断厚度。最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选拔赛的机会。


进入国家集训队后,在大半年里经过多次淘汰选拔,宋彪始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胜出,最终成为代表国家出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唯一正式选手。


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比赛赛程为4天,在最后一天,宋彪遭遇一大意外——大赛组委会前一天对他的计时出了点问题,少计了半个小时,当天比赛中他将比其他选手晚半个小时开始。看到其他国家的选手已经开始操作,宋彪感到一阵阵紧张和焦虑。就在这时,出发前中国代表团动员誓师大会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平静下来:“克服眼前的不利和困难,坚持到底,才能不辜负祖国的期望!”


宋彪迅速对原计划做了一些调整。重新回到赛场,他加快操作节奏,发挥出平时训练中的最好水平,第一个完成了规定的竞赛模块,最终夺得金牌,并赢得“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追梦,为五四精神注入时代内涵


一手捧着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一手抱着“阿尔伯特·维达”大奖,在转身面向全场观众的那一刻,宋彪纵情狂吼三声:“中国!中国!中国!”


回国后,宋彪在中南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8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各种荣誉,记个人一等功,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并被授予“江苏大工匠”称号,合计奖励80万元。


宋彪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很多人觉得实至名归,他却格外谦逊冷静:“这说明,技能成才这条路,我选对了!接下来,我要踏实走下去,用自己的努力阐述工匠精神、践行技能之梦!”


目前,宋彪继续在学院的中德合作班学习,很快将前往德国深造一年,毕业时即可通过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职业资格认证。学习之余,宋彪时常回到世赛的训练基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师弟师妹们。他最为自豪的是,很多学生从自己身上看到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从初入技校时的迷茫,到胸怀目标和梦想。


宋彪计划毕业后留在常州技师学院,当一名教师,帮助更多年轻人成为优秀的工匠、让技能荣耀青春。


在宋彪看来,五四精神薪火相传,每一代青年都会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作为一名技能人才,他仍将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开拓创新,“时代在发展,我们年轻人为祖国做贡献的方式,是用科技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为国家走向制造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杨频萍)


身材结实,长相憨厚,49岁的谢元立早已是我国高铁行业的“明星”工人了:职业高中毕业的他,可以编出连博士都叹为观止的程序;一手焊接绝活,以严谨著称,甚至让有些苛刻的德国同行都佩服不已。


是什么练就了谢元立“一身武艺”?


“既然干了,就得干出个样子来。”这就是他的想法。1988年,谢元立在职业技校焊接班学习了两年“吃饭的手艺”后,走进了当时长春客车厂的焊接车间。“说实在话,那时的水箱工段到处都黑乎乎的,工作环境很不好,我确实有些彷徨。可当我真正拿起焊枪,焊出第一个合格产品时,我的心态反而平和了。我自己暗下决心:既然干上这一行,就要干出个样儿来。”谢元立深知,饭碗端得稳不稳,要看活干得好不好。凭借着学校学来的知识,加上虚心请教老师傅,他很快掌握了当时很难掌握的不锈钢薄板和镀锌钢板的焊接技术,并在全厂的技术比武中获得了“青工状元”称号。那一年,谢元立只有19岁。


“青工状元”称号对谢元立的鼓舞是巨大的。“我觉得既然当了状元,别人能干的我要会干,别人不能干的我也要会干。”从此以后,谢元立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技术上。1995年,经过车间领导推荐,谢元立担任水箱班班长。“当时水箱班的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不理想,满足不了生产需求,我担任班长以后,领着大家练技术学本事,并在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到一年就改变了水箱班的面貌,还创造了‘千个水箱无泄漏,万米焊缝无缺陷’的历史佳绩”。


虽然谢元立手工焊技术有了名气,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勇于挑战,选择去操纵焊接机械手,做个与时俱进的产业工人。


1999年,长客股份为适应市场需要,在硬件上花血本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焊接机械手。但这对当时的所有人来讲都是一个陌生领域,只有职高学历的谢元立连设备显示器上的英文指令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如何操作了。


“我当时很不服气,为什么再高难的手工焊我都能学会,换到机械手就只能干瞪眼。”就为了争口气,谢元立开始搜集学习资料,咬牙学习最头疼的英语,还报名参加计算机培训,凭着一股韧劲,和计算机编程“杠上”了。“当时,机械手厂家的服务人员来厂进行故障处理,我就带上本和笔,人家说什么就记什么,不懂就问,有时候记不住,就厚着脸皮多问几遍。为了弄清机械手如何执行编程语言,我把每一句编程语言和机械手相应的每个动作都进行了对照研究。”


功夫不负苦心人。谢元立通过刻苦钻研,硬是掌握了来自德国、奥地利、日本三种不同焊接机器人的编程方法。环口焊接是转向架上难度最大的焊缝,手工焊接都需要很高的技艺,谢元立却让看上去笨拙的机械手灵活绕过障碍实现了360度圆周焊接。这个连外国专家都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焊接动作,在谢元立手上却变成了现实。引得厂家经常带买家来车间参观,以展示机械手焊接技能的魅力。


机械手环口焊接程序开发成功了,谢元立创新机械手操作技术的信心更足了,他突出模块化、智能化编程,先后开发、编制了北京地铁、上海地铁、新西兰、澳大利亚时速200公里动车组、300公里动车组等数十种构架近百种部件焊接程序。总结并协助工艺人员制定了和谐号动车组、复兴号标准化动车组侧梁组成等多种自动焊部件的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大大推动了自动化焊接在高铁领域的发展进程。


从职高毕业生到“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从一名焊工到破解世界性焊接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全国技术能手……虽然只是车间里一名焊接机械手操作工,但谢元立用钻研与创新演绎了不同寻常的职业传奇,用焊花点亮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记者 聂芳芳 实习生 张紫涵)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网机械(okmao.com)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客服邮箱:23341571@qq.com | 客服QQ:23341571
全站地图 | 二级目录 | 上链请联系QQ:2334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