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4
 
科技创新引领天津红桥区高质量发展,海上战略投送舰吹来混搭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构建四大体系
2019年05月24日  

科技是引领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培育新动能的核心引擎。近年来,红桥区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园区,积极构建全域科普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智能科技产业发展


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视频云服务和办公云服务等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件产品集体亮相,先进的智能技术引得大量行业客户、公众纷纷在企业展位前驻足围观,百余家媒体竞相宣传报道中国机械网okmao.com。作为国内领先的企业级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卓朗科技已经连续三年参加世界智能大会,参展的多项拳头产品全面展示了公司核心技术实力,受到业内关注和肯定。


“公司的飞速成长离不开优越的发展环境。”卓朗科技创始人、总经理张坤宇告诉记者,近年来,红桥区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以智能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为企业创新创业培育了沃土。他说:“作为科技型民营企业,卓朗科技会不断勇攀核心技术高峰,努力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红桥区抢抓智能科技产业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大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软产业”的支持力度,为智能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良好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创新力和竞争力。深入贯彻落实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求,瞄准产业定位,在全市率先研究制定了《红桥区落实〈天津市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积极落实“子牙人才”计划、“红双十条”等区属配套扶持政策,着眼企业需求,更好服务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支持卓朗科技打造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产业“双创”基地和企业培育平台,鼓励员工进行内部创业。支持复印技术工程中心成立“科技驱动创新发展检验检测技术产业联盟”,利用检测数据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办公产品的设计生产。充分发挥中铁隧道设计院、七所精密机电公司等企业重点实验室的技术辐射、转移和扩散作用,加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中煤集团、中国电子先后在红桥区成立产业研究院,推动区内研究机构强强联合,促成中煤设计院与天津城建院开展战略合作。


加快科技产业园区建设


“今年,我们协盛实验中心继续加大核心产品研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预计全年产值可达到三千万元,实现复合增速100%业绩目标。”天津协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较早入驻光荣道产业园的企业之一,总经理刘轶超告诉记者,依托园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公司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累计申请并获得国家级专利30余项,专利转化硕果累累,是国内首家登陆新三板的防雷企业。


光荣道科技产业园位于红桥区光荣道与咸阳北路交口,已建成商务载体19.7万平方米,是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红桥分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红桥区把推进光荣道科技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作为增强区域创新活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在深化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动、整体开发的发展理念,重点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研发服务、检验检测、军民融合等业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基地。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成立光荣道科技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天津光荣道科技产业园服务有限公司,按照“政府主导、授权委托、市场运作、建管督考”原则,采用市场化模式,整体推进园区运营、管理和服务。搭建新媒体门户网站,积极开展专题招商活动,提升园区运营水平。秉承产城融合—城市双修—生活、生产、生态协调统一的理念编制园区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从经济、空间、时间多维角度打造城市多维经济引擎,建设“混合、互聚、内生、人本、生长”的具有自新能力、可以不断催生发展的生态圈。与猎聘网、零壹财经、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速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在产业园的集聚整合。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服务力度,从科技立项、政策引导、融资服务、市场拓展、产学研用对接等方面进行帮扶,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有趣、好玩,还能学知识!”“科技创新就在咱百姓身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日,红桥区全域科普共建共享启动仪式暨第33届科技周主场活动在陆家嘴中心户外广场举行,来自相关部门、教育机构及企业科普团队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分别围绕人工智能、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垃圾分类等专题设置科普站点、开展科普宣传,义务诊疗、无人机操作、天文观测等一项项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吸引了千余名市民群众热情参与。大家纷纷表示,在互动体验中进一步走近科学,了解了近年来重大科技成果和科学进展,亲身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乐趣。


为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红桥区大力推进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建设,成立由相关区级领导挂帅、各科普责任单位共同参与的全域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到2020年超过18.6%、力争超过20.6%的目标任务,印发《红桥区关于大力推进全域科普的实施方案》,提出精准实施科协组织强基提质、社会科普阵地共建共享、科普媒介“互联网+”等一系列科普行动。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科普组织网络体系,推进街道社区科协组织建设,实施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N+1”试点工作。加快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推进科普e站建设。坚持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强区富民为主线,以最新科研成果融入生活、惠及群众为重点,精心策划组织第33届科技周系列活动,推动科普资源进社区、进校园,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放飞青春·健康相伴”生殖健康科普知识进校园、科普成果展览等系列群众性科普活动,广泛宣传全域科普和科技创新成就,凸显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普氛围日益浓厚,科技成果惠及百姓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很多人眼中,航母、核潜艇、两栖攻击舰等舰艇是海上作战制胜的“明星”。至于那些隐身幕后、输送物资的辅助舰艇,却经常被忽视。


事实上,如果没有辅助舰艇输送给养、弹药,再好的“明星”舰艇在远海作战时底气都不会太足。倘若碰上一场高消耗战,“明星”舰艇的结局可想而知。


近年来,一些国家的海军把目光投向舰艇的综合投送能力建设,在一定范围内吹起了大型舰船在功能、作用上的“混搭风”。


“混搭风”起,事出有因


在舰艇的综合投送能力建设方面,澳大利亚海军的“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可以作为对象加以“解剖”。


那么,这次为什么是澳大利亚海军舰艇,而不是军事强国的海军舰艇作为“解剖”对象?简而言之,时势使然。


澳大利亚四面环海,拥有一定的海洋权益。所以,建立并保有一支“蓝水海军”一直是这个国家对其海上力量建设的定位。


近年来,澳大利亚更是图谋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发挥作用。无论是在大洋洲还是在东南亚,印度洋还是太平洋,澳大利亚海军都挖空心思,试图凸显自身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澳海军最多的时候曾拥有3艘航母。但是时过境迁,自从1982年屡屡“惹是生非”的“墨尔本”号航母退役后,澳海军便再也没有新的航母入役。


2000年,东帝汶政局动荡。澳大利亚派部队参加维和行动时发现,可供使用的远程投送力量竟然“捉襟见肘”。最后,他们只好紧急租借了“杰维斯湾”号穿浪双体船,才勉强过关。这件事让澳海军开始重视并解决远程投送能力不足的问题。


澳大利亚周围岛屿密布,邻国军力大多比较有限。大中型航母和专业的两栖攻击舰计划投入巨大,也有些超出作战需求。出于诸多方面的考虑,澳大利亚海军“绕开”了航母和专业两栖攻击舰计划,最终选择了装备可遂行多种任务、较为经济的大型两栖战舰。


此后,澳大利亚向法国和西班牙各一家造船厂发出邀请。西班牙造船厂给出的方案是以“胡安·卡洛斯”级战略投送舰为基础进行改装,突出多功能性。经过权衡,澳大利亚采纳了西班牙造船厂的方案。


与法国造船厂的方案相比,西班牙造船厂提供的方案有一定优势。以舰载机为例,后者提供的方案中,两栖攻击舰装备有滑跃飞行甲板,未来可以起降固定翼战机,而依前者方案两栖攻击舰仅能起降直升机。


目前,“堪培拉”级的2艘两栖攻击舰均已建成。与先前的其他两栖攻击舰有所不同,这型舰吹起“混搭风”。


当然,当时试水“混搭”的不仅仅是澳海军的这型舰。从设计与发展趋势上看,拓展舰艇功能作用其时正在成为不少国家海军的共识。毕竟,对很多国家来说,多功能舰艇可以较好地实现完成作战任务和控制投入成本的平衡。


有其长处,更有短板


这种“混搭”有其功能与作用上的优势。不妨仍然以“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为例。


该型两栖攻击舰的满载排水量约2.6万余吨,超过了一些国家轻型航母的体量。它是澳大利亚海军中吨位最大的战舰。


乍看上去,很多人会认为它是一艘轻型航母,因为它配备了大面积直通滑跃式飞行甲板、大型升降机、偏置一侧的岛式上层建筑,这些配置在一般人眼里都是航母所独有的。它的甲板可以起降大型舰载直升机和特定型号的固定翼战斗机,作战能力基本相当于部分国家小型航母的水平。


它和一般的两栖攻击舰相比也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扮演的角色更多、功用更多。具体地说,它不仅兼具航母、两栖攻击舰的部分功用,还兼有了船坞登陆舰、运输舰、医疗舰的一些功能。


按照设计标准,这型舰编制243名船员,可以搭载978名登陆作战人员。除设计有1000平方米的机库外,还设计有两层车辆甲板,上层装载轻型车辆,下层装载主战坦克等重型装甲车辆,总计可混合运载150多台各型车辆。


舰尾的坞舱内可以搭载4艘中型登陆艇或者2艘大型气垫登陆艇。舰上设置有医疗系统,有两个手术室,配备了牙医室、会诊室、X射线室等,可以执行海上救灾和医疗援助等非战争任务。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就是多型舰船功用“混搭”的产物。综合它最初的设计目的和现实任务表现来看,这型舰称为战略投送舰更为准确。大批投放军队和相关物资装备到作战区域,是它最主要的任务。


尽管不少国家的海军中都有这种“混搭”类战略投送舰,而且该舰种还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但对当今世界的军事大国来说,这种舰船并未受到垂青。这是因为大国海军着眼于全球部署、全球作战,更强调体系作战,更倾向于大型专业舰船的“团队合作”,所以航母和专业化舰艇往往才是大国的首选。


一般来说,大国经费充裕,舰艇装备体量非其他国家所能比。他们会投入大量精力和经费去研制分工更加明确的海上基地船、快速运输舰、两栖攻击舰和船坞登陆舰,通过舰船的日益专业化来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海上战略力量投送。


所以,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的战略投送舰尽管“高大上”,却只适合部分海洋国家装备,一般来说并不是大国海军的“菜”。


海上投送,路在何方


打赢未来海上战争,具有一定投送能力的舰艇不可或缺。从当今世界海上投送力量发展情况来看,今后,具有综合投送能力的舰艇发展正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成体系发展。大吨位舰船仍然是各国看重的投送装备,因为它装载能力强,可以搭载重型和大型武器装备,这种能力是飞机和陆地车辆无法比拟的。但是,大吨位舰船投送速度相对较慢,难以满足未来快节奏的战争需求。因此,开发高中速大型投送舰船和中小型快速运输舰,搭配大型地效飞行器和飞艇,构建高速、低速投送装备梯次搭配的海上投送体系,正在成为各军事大国的选择。


智能无人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无人装备已经成为武器装备发展的大趋势。大中小型的无人投送装备正崭露头角,它们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对人员的需求,也明显提高了物资投送的效率。在由海向岸转运以及在危险海域投送中,中小型的无人投送舰艇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有人操控值守的大型专业投送舰依然会占据重要地位,只不过人员需求同样会越来越少。


功能多样。海上战略投送舰船吹出的“混搭风”,体现着一种趋势,那就是一部分国家未来投送舰艇的功能作用可能将更为多样。它甚至还可以兼顾装备维修等功能。


军民融合。从当前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等国对海上投送舰船的运用实践来看,“混搭风”的战略投送舰平时任务相对较少,如果长期保有大量这类舰艇并不划算。因此,依托地方大型油轮、滚装船、集装箱船快速改装是条捷径,可在短时间内大幅拓展战略投送能力,也更加贴近实战需求。


总之,从世界范围内的海上投送力量建设和使用情况来看,一方面,专业的将更加专业,对战略力量的投送将更多更快更远;另一方面“混搭”的将更加多能,仍然会在“面面俱到”的路上继续前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尤其是处于工业体系核心的制造业已经具备全球瞩目的规模优势。


  目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客观情势仍较为突出,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全球制造业先进强国的差距依然明显。


  大国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国必须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制造业体系。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大胆改革、勇于突破,采取有力措施,构建高质量的制造业体系,助推我国加快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加快构建制造业


  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是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原生动力。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一是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两者有机对接与耦合,全时跟踪与捕捉世界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夯实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科技创新基础,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二是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赋能各级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提质科技成果准入门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三是需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创新的“GDP”考核指挥棒,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脱虚向实、科技创新成果由量向质转变,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四是需要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强做大做实科技创新风险基金,激励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加大企业R&D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五是需要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国家级实验室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聚焦核心技术重点发力,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加快构建制造业人才支撑体系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结构还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优化制造业人才队伍结构,一是着力激发企业家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选树多领域多层次制造人才典范,推动全社会弘扬创业创新创造文化氛围,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大力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形成一批国际视野的企业家、掌握国际前沿技术的科学家(工程师)、具有专业化学科知识及跨学科复合型高层人才,集合精锐力量,下好“先手棋”。三是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广现代学徒制,造就一批以一线实践能力为导向、掌握先进制造业工艺的应用型人才和产业工人。四是健全制造业人才保障机制,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形成高中低梯度化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支撑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服务型制造体系


  现代服务型制造体系是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软引擎。我国一些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制造业阶段,满足于生产、加工、销售,单纯追求产品销售量而产生的利润,忽视前置的专利价值、后置的解决方案等“服务价值”,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脱钩,只做一锤子买卖。种种迹象表明,现代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现代制造业的“硬件”支撑,更需要现代服务业“软件”给力。构建现代服务型制造体系,一是延伸布局,即需要推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价值链纵横延伸布局,推进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转型。二是高度融合,即深度开发产品前置和后置“服务价值”,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现代服务型制造水平。三是精细精准,提高企业现代化服务业价值链精细化程度,为“顾客”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服务。


  加快构建制造业制度环境体系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向上、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制造业制度环境体系支撑。我国制造业制度环境还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及全球价值链竞争软性要求。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制度运行体系,一是改革,“破”“立”共进,优化制造业企业结构,制定退出实施办法,在保障完整工业体系条件下,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二是开放,持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建立《外商投资法》,创造包容性外商投资环境,全要素参与全球制造业竞争,“三引进、三输出”同时发力。三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制造业人才培训、制造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推进制造业产能和技术创新合作,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拓展我国制造业国际空间。四是打破贸易壁垒,推进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降低企业市场运行成本和资金风险。五是“强身健体”,制造业企业务必加强法律观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熟悉和遵守所在国家法律规范以及国际法,依法公平竞争。六是强化金融投资结构更加倾向实体经济,更加倾向科技创新薄弱环节,更加倾向守信中小企业、破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局,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七是加快构建制造业政策协同机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等服务政策系统性、衔接性、配套性,防止制造业服务政策“碎片化”,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局强大合力。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cnso360.com | 客服QQ:2334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