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今日    | 手机版 | 资讯 | 产品 | 企业 | 热点 | 商道 | 原料 |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home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 详细信息
5G推动传媒技术升级推动传媒技术升级 给新闻传播带来前所未有革新,娃哈哈跨界智能机器人
2019年04月11日    阅读量:512     新闻来源:中国机械网 okmao.com    |  投稿

【科技随笔】


5G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快的网络传输速度、更低的网络延迟,同时还将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虚拟/增强现实技术(VR/AR)等一系列革命性技术一并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对新闻媒体而言,5G时代意味着崭新的机遇与无限的可能,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势必会给新闻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


“5G+4K”将成为新闻直播新标准


5G网络高带宽、低延时等特点使新闻媒体在直播报道过程中采用“5G+4K”技术标准成为可能中国机械网okmao.com。与4G相比,5G网络传输速度峰值可达10Gb/s,网络延时1毫秒,能够充分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实现4K超高清信号的多路直播回传,全面提升新闻媒体4K超高清内容的生产能力与效率。在“5G+4K”新闻直播场景下,图像清晰细腻、画面连贯流畅、色彩饱和逼真、压缩损伤大幅降低,通过4K超高清电视等内容接收终端,受众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


目前已有媒体机构在重大活动、重大主题报道过程中采用“5G+4K”标准进行直播。例如在2019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节目直播过程中,中国移动5G网络与5G CPE终端将现场超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画面通过5G基站直接回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演播室,实现了4K超高清视频信号的实时无线传输,这也是我国首次进行的5G网络4K传输。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使用4K超高清摄像机、中兴5G手机、视频转换盒实现了“5G+4K”的移动直播。未来“5G+4K”新闻直播将会更加广泛运用于各类新闻报道过程中,为用户带来更为丰富的内容。


MGC新闻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新闻传播内容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MGC(机器生产内容)新闻模式的出现,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通过智能算法,人工智能广泛参与到新闻内容的生产环节之中。


2017年12月4日,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发布了中国第一个专为媒体机构打造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闻生产与分发平台“媒体大脑”。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在第五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发布了国内首条MGC视频新闻。2018年世界杯期间,新华社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媒体大脑·MAGIC”生产短视频37581条,平均一条视频新闻耗时50.7秒,最快一条仅耗时6秒。


MGC新闻实现了智能+大数据+图文画自动匹配传播的创新报道形式,提高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效率。未来,随着包括图文、音视频等各种媒介形式在内的信息被不断收集,海量数据库将进一步提升MGC新闻生产的信度与效度。


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将大幅提升体验感与交互性


5G来临之前,VR/AR技术及终端设备虽然经过多次迭代,但用户视觉体验效果仍然难以令人满意。5G网络高带宽、低延时的特性将改变这种现状,彻底消除用户视觉眩晕感。新闻媒体通过借助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渲染处理、网络传输和内容制作等新媒体技术,将能够为受众构建身临其境、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新闻内容。受众将与新闻记者、编辑、当事人一起“共享”整个新闻事件,成为“新闻现场”一分子。


目前,纽约时报、CNN、CGTN等新闻媒体机构已开始尝试为受众提供360度、720度全景视频新闻。其中,纽约时报推出了一款基于VR技术的新闻应用软件——NYT VR,内容订阅者通过纽约时报免费提供的硬纸眼镜(Google CardBoard)能够在该软件上观看VR新闻内容。CGTN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首次使用RealSet虚拟系统,在C01主演播室新闻直播与录播过程中运用AR技术进行虚拟植入,设计制作了20多个高精度虚拟前置,包括地图、数据、中欧班列、石油开采、港口、特别节目LOGO等,生动地诠释了“一带一路”与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


未来,随着VR/AR技术的愈发成熟以及VR/AR终端的日趋普及,VR/AR新闻将会作为一种成熟常见的新闻形式为广大受众提供具有高质量新闻现场感、沉浸感以及交互性的新闻内容。


数据的多维分析与可视化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5G时代,新闻媒体智能化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展示数据的能力获得全面提升。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媒体从业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引入大量数据信息,针对新闻事件进行多维分析,丰富新闻内容,并且能够将繁杂的数据简单化、关联化,以直观生动的可视化形式呈现,满足不同受众需求。


卫报、经济学人、洛杉矶时报等西方新闻媒体已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早在2010年7月,卫报就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对维基解密事件进行了报道。与西方相比,国内新闻媒体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为迅猛,例如新华社的“MAGIC”智能生产平台在2019年世界杯期间除了生产了大量MGC新闻外,还针对球员数据、球队数据、进球数据、跑动距离等内容进行了多维度数据分析与比较,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球迷,极大地丰富了报道内容。


未来,随着信息过载进一步加剧,人们对于自身所关注的新闻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将会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数据的多维分析与可视化无疑为新闻的深度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依靠AD钙奶起家,随后凭借着爽歪歪、营养快线、矿泉水等系列产品“打天下”的娃哈哈,近年来却遭遇了“中年危机”。在经历业绩滑铁卢、多次跨界失败、产品线停滞不前后,娃哈哈亟待一场“翻身仗”。近日,娃哈哈就有了新动作,正式进军智能制造业,欲借此“一挽狂澜”,消息一出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如今,在主业乏力,多元化发展不理想的情况下,机器人业务能否成为娃哈哈新的利润增长点?


  娃哈哈“盯上”智能机器人


  近日,娃哈哈要进军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记者在天眼查上查询发现,娃哈哈确实投资成立了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娃哈哈机器人”),注册资金为4000万人民币,法人代表是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


  工商信息显示,娃哈哈机器人的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机器设备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以及磨抛智能技术的开发、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


  其中,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占股65%,是公司最大的股东,浙江数脉科技有限公司和鲍成乐个人则分别占股25%和10%。记者梳理发现,股东鲍成乐的另一家控股公司浙江营领的主营业务是制造业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研究、智能机器人系统控制、纳米定位系统控制、机器视觉及智能医疗系统软件集成开发。这为娃哈哈机器人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资深食品产业分析师、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记者说:“个人认为娃哈哈这次涉足的智能机器人是朝阳产业,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娃哈哈现在欠缺的是将这一项目具体实施、落地的能力。能否借此机会摆脱业绩下滑的现状,还要看公司的经营策略。”


  根据Wind去年年底统计的数据,截至2018年8月,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业的企业单位数达765家,总营收为2210亿,同比增长5%。与2018年2月统计的数据相比,营收增幅大幅减缓。同时,同期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也在扩大,198家亏损企业合计负债2009亿,同比上升20%。这也意味着,虽然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业前景是好,但娃哈哈能否凭借该业务焕发“第二春”仍需观察。


  多次跨界转型均以失败告终


  记者注意到,娃哈哈机器人并不是娃哈哈跨界转型的首例。早在2012年,娃哈哈就先后涉猎过童装、奶粉、商场零售、白酒、无人便利店等产业,但最终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无疾而终。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娃哈哈旗下娃欧商场开业,定位于满足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趋势,销售知名度较低的欧洲品牌,计划5年内开设100家,但是于2014年该项目便“败走麦城”;2013年,娃哈哈宣告进军白酒行业,与茅台镇金酱酒业联合推出“领酱国酒”,然而,虽然出售白酒业务的消息频频传出,在这6年的时间里在酒业却鲜有动作;2018年,娃哈哈上线了一款名为“莫尔希亚羊奶粉”的羊奶粉产品,此前也曾推出过爱迪生奶粉,但因陷入质量问题至今已了无音讯。


  无论是酒业还是乳业,娃哈哈的跨界涉足都不被行业专家所看好。资深酒水行业分析师蔡学飞表示,对于白酒业务,娃哈哈没有投入大资源运作。中国白酒本身是个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领酱国酒所属的酱酒对于品牌要求更高,因此不投入重金短期内很难突破。乳业专家专家宋亮则说:“奶粉行业和快消行业不同,它不是快速上升、见效快的行业,相反,是一个精细慢热的行业。娃哈哈在奶粉行业并没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在渠道方面也不够成熟。”


  朱丹蓬也谈到,娃哈哈的多元化步伐从来未曾停止过,该公司多年来一直尝试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对企业进行补足,但是在整体的运营过程中,却并没有得到多元化所带来的红利,反而给企业带来负面效果。他说:“娃哈哈频繁跨界可能只是看到了商业趋势,但是不具备把这个趋势变现的能力。目前为止,娃哈哈没有一个产品能够完全匹配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这与娃哈哈包括宗庆后在内的高层领导的经营理念有关,缺乏市场敏锐度,且有局限性。”


  恢复增长离不开创新


  据记者了解,娃哈哈涉猎其他领域不见成效之余,主营业务的品牌和产品老化也成为集团当下发展的困境。


  事实上,娃哈哈在主营业务上也尝试过不断推出新型产品品类,如碳酸饮料、奶茶饮料、茶饮料、啤酒等,但大都反响平平,甚至被指其“产品研发为跟随策略”,即市面上哪些产品叫座,娃哈哈便跟随其后开始研发类似产品。在产品创新上有所欠缺、停滞不前,有网友曾戏谑道:“娃哈哈可真长情,曾经王力宏代言的娃哈哈纯净水,20年都没有换过包装。”


  业内人士指出,娃哈哈目前主要靠延续饮料食品的惯性在市场上竞争。目前市场成熟度和环境已发生变化,市场份额不断地缩水,也让娃哈哈的营收大幅缩水,依靠原来的战略结构已很难支撑娃哈哈的千亿营收目标。


  根据娃哈哈公布的业绩,2013年,娃哈哈营收达到顶峰783亿元,此后一直下滑。2014至2016三年间,营养快线的销售额分别为154亿元、115亿元、84亿元,已下滑近一半。到了2017年,娃哈哈总营收只有464亿元,缩水接近一半。


  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认为,目前,娃哈哈进行品牌营销的产品都是明星单品,为娃哈哈的业绩表现作出较大贡献。娃哈哈以这些经典产品为载体进行品牌营销,有着广泛的消费者基础,能够稳固业绩基础。但娃哈哈营收要恢复增长,离不开娃哈哈在营销渠道上的创新探索。徐雄俊说:“好比这次娃哈哈进军机器人行业,除行业需求外,娃哈哈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生产需要生产工业机器人,这是娃哈哈生产机器人最大的优势。”


  记者手记


  娃哈哈跨界要成功 变现能力才是根本


  业绩遭遇滑铁卢、多次跨界失败、产品线停滞不前,曾经辉煌的娃哈哈,如今身陷“中年危机”。


  这并非是娃哈哈的“专利”。在食品行业,许多老将都曾身陷“中年危机”,比如旺旺、大白兔、徐福记等等。他们原本凭借自身的特色产品,打下了一片江山,却不知不觉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慢慢丧失领地,等醒悟过来却发现为时已晚。尽管他们此后对产品做出了创新、或是跨界合作形成宣传卖点,但多数都未能激起千帆浪,也没有创造出如旧时一般的“爆品”。


  作为老品牌,娃哈哈本次切入智能机器人市场,因为智能机器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同时本次跨界又有具备技术实力的合作方提供技术支撑,所以部分业界人士都对其寄予厚望。当然,最为关键的,还在于娃哈哈自身的变现能力。一如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所言,娃哈哈此前屡次跨界失败,不在于切入的行业不好,而在于自身缺乏利用商业趋势变现的能力。


标签:行业资讯机械商道市场评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客服邮箱:service@cnso360.com | 客服QQ:23341571

全站地图

深圳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主体身份公示 工商网监
电子标识